

对女性来说,怀孕和分娩是一段特殊的旅程,但也可能给盆底带来“隐形伤害”,引发尿失禁、盆腔器官脱垂(POP)等问题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被误解为“产后正常现象”,其实背后藏着盆底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
01
盆底:盆腔里的“支撑小能手”
盆底可不是简单的“一块肉”,它是由肛提肌、尾骨肌等肌肉,加上尿道括约肌、肛门括约肌,再搭配盆腔内结缔组织组成的“支撑系统”。它像一张有弹性的“吊床”,托着膀胱、子宫、直肠等器官,同时控制排尿、排便,要是这张“吊床”坏了,器官就容易“下坠”,排尿排便也会出问题。

02
怀孕分娩,怎么伤了盆底?
(1)怀孕:盆底“压力爆表”
孕期胎儿慢慢长大,子宫重量一路增加,会持续压迫盆底的肌肉和神经;而且孕期激素变化会让盆底的胶原、弹性蛋白等结缔组织变松弛,虽然是为分娩做准备,却也让盆底的支撑力打了折扣。
这就导致很多准妈妈孕期会漏尿,数据显示7%-60%的孕妇会出现尿失禁,到了孕晚期症状还会更明显。不过好在大部分人产后1年内症状会缓解,但孕期有过漏尿的女性,产后持续漏尿的风险会更高。
(2)分娩:阴道分娩损伤更直接
和剖宫产比,阴道分娩对盆底的冲击更大,尤其是产钳助产:
肌肉撕裂:胎儿通过产道时,可能把肛提肌从耻骨上“撕脱”,约20%阴道分娩的女性会遇到这种情况,剖宫产则很少发生。要是用了产钳,肛提肌撕脱风险会更高,是胎头吸引助产的5倍。
神经受伤:胎头下降时会拉伸、压迫盆底神经,导致神经“缺氧受损”,40%-80%阴道分娩的女性可能出现盆底神经失神经支配,影响肌肉控制能力。
结缔组织变差:分娩时阴道过度扩张,会让结缔组织里的胶原加速降解,要是产后修复不好,盆底弹性就会下降。

03
这些人要更警惕盆底问题
生得多的女性:产次越多,盆底损伤越严重。美国一项调查显示,没生过孩子的女性尿失禁率仅6.5%,生3胎及以上的则达到23.9%;挪威研究也发现,年轻女性中,生4胎的尿失禁风险是生1胎的1.5倍。
高龄产妇:30岁以上分娩的女性,产后尿失禁、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率更高。30岁以上阴道分娩者,尿失禁手术率是30岁以下的1.5倍,脱垂手术率更是近3倍。
宝宝体重超标的妈妈:胎儿出生体重每增加100g,妈妈产后出现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就增加3%;要是宝宝体重超过4kg,妈妈日后失禁风险还会升高50%。

04
这样做,保护盆底不费力
(1)孕期练盆底肌,减少漏尿
孕期做盆底肌锻炼(比如凯格尔运动),能降低产后3-6个月的尿失禁风险。有研究显示,做锻炼的孕妇产后漏尿率18%,不做的则是25%。不过要注意,得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练习,才能达到效果。
(2)别盲目选剖宫产
很多人觉得剖宫产能避免盆底问题,其实不然。虽然阴道分娩者尿失禁率是剖宫产的1.7倍,脱垂风险是2.6倍,但剖宫产也不能完全杜绝盆底问题,约22.9%剖宫产的初产妇,产后6个月仍会漏尿。而且剖宫产有手术风险,选择时要和医生充分沟通,不能只看盆底保护这一点。
(3)产后及时查,早干预早好
要是产后出现漏尿、阴道下坠感,别害羞,赶紧去看医生。医生会通过盆底肌评估、超声等检查,判断是否有肌肉撕裂或神经损伤。轻度问题可以靠盆底肌康复训练改善,严重的话可能需要子宫托或手术治疗。

其实盆底问题并不可怕,只要孕期做好预防,产后多关注身体信号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就能让盆底这张“吊床”重新恢复活力,摆脱漏尿、下坠的烦恼。

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↓


别忘了点
哦!
杠杆配资平台哪家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